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,“标签效应”都得到了验证。上世纪50年代,美国加州大学的Edwin M. Lemert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,通过大量案例调查发现,很多年轻人的吸毒行为和社会评价有关—“我这么干,因为我就是这种人”
“标签”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。贴上的标签,无论是“好”是“坏”,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,结果往往是使其向“标签”所喻示的方向发展。其中,儿童最容易受“标签效应”的影响。
比起说孩子“你真是太聪明了”、“你一直都这么棒”,不如说“你学会了滑滑板车,妈妈很为你高兴。”
例如,孩子大哭大闹时,比起说“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!”不如说,“妈妈喜欢你自信快乐的样子,非常可爱,让我看看好不好?”
首先,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有自尊的。总有人觉得“孩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”。其实恰恰相反,孩子的心纯洁又敏感,连听不懂的词汇都能从语调中揣摩出含义。
不妨每次给自己10秒钟冷静时间,组织一下语言。不要嫌麻烦,要知道对孩子来说,任何评价都不是小事。如果孩子做得不对,我们可以认真讨论、剖析,提出忠告,但不能粗暴指责。